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时刻如同璀璨星辰,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时刻。作为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红色文传人”,我们有幸共同见证,在庄严的仪式中真切读懂了“红色中国”的重量。



历史回响: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
当习近平总书记与观礼台上就坐的老兵代表一一握手,那一张张布满皱纹却坚毅无比的面庞和一枚枚闪耀着光芒的勋章就是红色基因的最初承载者,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从“小米加步枪”到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从简陋的作战方式到高科技的战争手段,这巨大的变化正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9月3日,作为受邀观礼嘉宾,我不仅目睹了各兵种整齐划一的方队、铿锵有力的步伐和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更看到了祖国的强大,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仅为国家的强盛感到自豪,更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不仅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更要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播学教研室教授 张玮

作为学校教师代表参加9月3日现场观礼,我内心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我将以此为契机,将阅兵报道融入专业课程,与学生重温这场盛典的同时,教学生如何采写评论,培养优秀的全媒体传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传播学教研室教授 邓兴军


阅兵式让我读懂了“实力源于奋斗”,那些铿锵步履与尖端装备,不仅是国防力量的呈现,更是一代代军人以实践磨砺本领、以坚守铸就担当的缩影。这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教书育人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同学们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求——在实践中锤炼真技能,在就业选择里锚定“国之所需”。以阅兵精神为引,鼓励学生扎根实践一线,以过硬本领对接时代需求,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与强国同频共振。
——文传学部副主任 张心远
观看九三阅兵、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深感振奋与责任在肩。阅兵展现出我国军事科技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巨大跨越,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释了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是一堂极具指导意义的“大思政课”。作为外语教师,我们要将讲话精神融入教学,引导学生领悟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与大国担当,鼓励学生用专业知识诠释中国方案、传播中国声音,培养出能融通中外、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外语人才,向世界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英语教研室主任 郭瑞
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当我得知有三位yh银河官网广电毕业生奋战在阅兵直播一线,在场见证国家重大时刻,我会比他们更容易落泪,更加激动。我们都是传媒钢铁洪流的一滴水,老师们守望着同学们奔涌的方向,每一次声音响起,每一帧画面切出,我们都同频共振共情于我们热爱的祖国和光荣的事业!
——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主任 周嵬玮
观看九三阅兵,我心潮澎湃。列队严整、气势如虹的威武之师,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坚定意志。身为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课程班的专业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厚植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引导同学们在全球视野中认识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与挑战,以专业报国,以赤诚守责,为祖国经济腾飞贡献智慧与力量!
——财经管理教研室主任 郭永建
观看盛大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令我心潮澎湃,深受震撼。一支支威武之师、整齐划一的步伐,展示了国威军魂,更体现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迈向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更加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育人使命与党建责任。今后我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传学管第一党支部书记 王伟楠
当我们看到青年学子们在天安门广场唱响民族最强音,红色情怀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是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自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我非常荣幸以广场合唱团成员身份,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当和平鸽放飞的那一刻,我的眼眶瞬间湿润,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未来,我将把胸中的爱国情怀,转化为脚踏实地的时代担当,以青春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2023级传播学专业 刘云天

身为学生党员,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未来我会以史为鉴,把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珍视转化为奋斗动力,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2022级法语学专业 徐劭彤
作为红色文传人,我们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在阅兵式媒体报道、服务保障等各个环节中,处处可以看到“红色文传人”校友们的身影。深刻体悟到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文传校友们以镜头记录历史瞬间,用笔触书写时代强音,在天安门广场的现场报道中传递阅兵式的庄严与荣耀;在服务保障中精益求精,以严谨细致的作风确保每个环节精准衔接,用专业与热忱托举阅兵式背后的无声力量。

作为一名丰台区级融媒体记者,能站在天安门广场报道国家盛事,我深感荣幸,这也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生动实践。更让我自豪的是,脚下的这片土地与我的家乡丰台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结。
八十八年前,卢沟桥畔一声枪响,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悲壮序幕。在那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佟麟阁将军、赵登禹将军等无数英烈,将满腔热血甚至宝贵生命永远留在了丰台的大地上。英雄壮举,铸就了我们民族不屈的脊梁,也为我们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从未远去,精神永远传承。今天的丰台,正致力于让这段历史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在卢沟桥上,年过九旬的郑福来老人义务讲解了七十三载,他用一生的坚守,将抗战的故事向来往的人们娓娓道来,因此被誉为“时代的楷模”。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讲述历史的行列。坐落于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超60万名民众前来参观,感受历史的脉搏,汲取前进的力量。这些生动的实践,证明丰台区全力守护民族抗战的精神家园,让红色成为这片热土最鲜亮的底色。
从承载民族伤痛与荣光的卢沟桥,到见证国家繁荣与昌盛的天安门,这短短二十公里的距离,中华民族走过了从沉沦到奋起、由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征程。这是一条奋斗之路,也是一条传承之路。作为丰台的记者,不仅要报道眼前的盛世华章,更有责任讲好过去的英雄故事,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继续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2010届传播学(国际课程班)专业校友原梓峰 现就职于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在九三纪念大会上,我负责核心区外围安保执勤工作。当礼炮声轰鸣,当悬挂“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旗帜的直升机飞过头顶时,我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荣光,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国防现代化的坚实成就。我对自己能为伟大的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感到无比骄傲。
——2013届英语专业校友郜孟晨 现就职于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

有幸参与大会保障工作,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主要负责演播室视频系统维护,在大会开始前对所有信号和设备进行检查,确认系统工作正常,确保直播绝对安全。最终,我们以零失误确保了大会直播的顺利完成。这份经历让我对广电技术工作的严谨性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倍感自豪。
——2019届广电专业校友侯思蕊 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我在纪念大会现场参与媒体保障工作。当八一飞行表演队飞过城楼时,我明白所有的排练与努力都在此刻镌刻进历史,能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 来见证祖国伟大的历史时刻,何其幸也!
——2020届广电专业校友范恩泽 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不管在前期准备、中期演练还是正式阅兵当天,作为转播队伍的一员,我无论多么兴奋都要坚守岗位。完善的准备让我早就对所有细节烂熟于胸,但是当我置身现场,内心的激动让我有不真实感,转而想到我的确在与历史共前进了。责任担当,使命必达!
——2025届广电专业校友白晓昊 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作为现场工作人员,今日的经历注定成为毕生难忘的记忆。从晨光熹微中国旗升空的庄严,到国之重器亮相时的震撼,再到战士们“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誓言响彻现场,所有情绪在那一刻汇聚成手中挥动的五星红旗,化作热烈的欢呼与掌声。这份澎湃与自豪,不仅是对当下的礼赞,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它将继续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坚定前行。
——2021届西班牙语专业校友 高新宇

2019年,作为yh533388银河志愿者,我有幸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毕业后我始终谨记母校的谆谆教诲,勤奋进取、开拓前进。今年作为观礼嘉宾,我无比激动与自豪。当最后一批歼10教练机梯队拉出14道彩烟飞过广场上空时,我不禁想到了中国人民14年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更是仿佛看到了14亿多中国人民奔向强国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1届翻译专业校友杨子康 现就职于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身处现场的我深切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看到抗战老兵们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坚定的眼神,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用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平凡岗位上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23届英语专业校友李嘉宝 现就职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人民政府

英国当地时间2025年9月3日凌晨2点,我准时观看大会直播,英国的夜漫长而寒冷,但是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的心早已沸腾,我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骄傲!这盛大的阅兵式,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和风采,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力量。作为一名远离家乡的留学生,那一刻,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自己与祖国之间的血脉联系,是国家的强大让我们在海外的游子更有底气!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珍惜现在,努力学习,努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2024届英语专业校友李星陶 现就读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我们每一位红色文传人,在这次纪念大会上读懂了“红色中国”的重量。它是历史的沉淀,是人民的力量,是时代的担当。在未来的征程中,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红色中国的辉煌,传承红色基因的火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